慢性肠胃炎是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病变,常表现为反复腹胀、嗳气、食欲差等症状。若不及时诊断与治疗,炎症可能加重,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癌变风险。临床上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如胃镜、病理分析、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方向。
1. 胃镜检查是首选方法
胃镜能直观观察胃黏膜状态,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可发现充血、水肿、糜烂、萎缩等表现,有助于判断病变部位与严重程度。
2. 组织活检提供病理依据
在胃镜过程中可采集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萎缩、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是识别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
3. 幽门螺杆菌检测不可忽视
通过呼气试验、血清学或组织染色检查幽门螺杆菌,是明确慢性炎症诱因的重要指标,感染者需接受根除治疗。
4. 钡餐透视辅助评估
钡餐检查虽不如胃镜直观,但对胃动力障碍、蠕动异常或胃排空延迟等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适用于部分无法耐受胃镜者。
5. 消化功能检测综合评估
如胃液分析、胃排空试验、胃泌素水平测定等检查,可了解胃酸分泌功能,判断胃黏膜受损程度,为制定疗程提供依据。
6. 血常规与炎症指标参考
部分患者会因炎症反应出现轻度贫血、血沉升高或C反应蛋白偏高,虽非特异性,但可辅助判断病情活动性。
7. 粪便潜血与便常规检查
慢性肠胃炎如合并黏膜糜烂或出血,粪便潜血试验可出现阳性。便常规也有助于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干扰。
8. B超与腹部CT排查并发症
对于伴有胆囊炎、胰腺炎或肝功能异常者,腹部B超或CT有助于全面了解消化系统状态,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9. 临床症状与病史结合判断
患者主诉反复上腹不适、餐后胀痛、嗳气、体重下降等需引起重视,结合生活习惯与饮食史可初步判断慢性胃炎可能性。
慢性肠胃炎的诊断需多手段配合,不能单凭症状判断。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指出,规范化的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是诊断关键,结合个体症状与实验室检测,才能尽早发现、精准干预,避免疾病向严重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