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通常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高发于50岁以上人群,存在家族史、炎症性肠病、饮食结构不良等危险因素。由于早期症状模糊,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
全球范围内,结肠癌在欧美及部分东亚国家发病率较高,尤其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如中国南部、马来西亚、泰国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若延误治疗,转移速度快,对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I期:局限于黏膜或粘膜下层,治疗效果好
I期结肠癌尚限于肠黏膜或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早期筛查可发现息肉或微小病变,辅以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治愈机会高。
II期:侵及肌层,尚未播散
此期病变已累及结肠肌层或浆膜层,但无淋巴或远处转移。患者可能出现轻微排便困难、便血或腹胀。5年生存率可维持在70%–85%。
III期:淋巴结受累为主的区域转移
癌细胞已侵入邻近淋巴结但未远转移。症状明显增加,包括频繁便血、体重下降等。5年生存率大约为50%–65%,需综合治疗。
IV期:远处转移,预后差
癌症已转移至肝、肺或骨等远处器官。患者出现腹痛加剧、黄疸、呼吸困难或骨痛等。5年生存率不足20%,治疗目标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为主。
1. 排便习惯明显改变
患者常见持续性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或粪便变细。改变持续数周或数月,难以通过常规纤维素调整缓解,应警惕结肠病变。
2. 便血或黑便
粪便中带血或呈暗红色、黑色是典型警示信号。结肠左半结肠癌表现鲜血而直肠癌多伴脓液分泌。黑便可能提示上段肿瘤侵犯时尚需检查。
3. 腹痛与腹胀不适
腹部隐痛、胀感或腹部膨胀,是结肠癌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肿瘤阻塞肠腔时,可能诱发间歇性痉挛性腹痛或肠梗阻表现。
4. 体重下降与乏力
明显且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是肠道恶性肿瘤常见信号。伴随消化吸收障碍、肿瘤代谢作用,患者常感乏力、全身无力、精神状态差。
5. 贫血与乏力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铁缺乏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体检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警惕肠道出血来源。
6. 肛门不适与里急后重
肿瘤靠近直肠时,患者常有明显里急后重感,排便不净或持续排便欲望;伴随肛门不适或局部刺痛。
7. 腹块触诊或腹部压痛
晚期患者在右下腹或左下腹可体检触及肿块,常伴轻微压痛。多数为肿瘤累及局部肠壁及肿块形成导致。
8. 腹水及胀气症状
区域淋巴或腹膜转移可能导致腹水形成。腹胀显著、伴呼吸困难、消化不良情况明显,影响活动能力。
9. 夜间盗汗与低热
部分患者晚期可出现夜间盗汗与不明低热,提示慢性炎症反应或癌症活跃。消炎退热药物多无明显作用。
10. 情绪焦虑与睡眠障碍
长期便血、排便异常及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伴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需综合进行心理干预与支持治疗。
结肠癌虽然常由良性息肉发展而来,但其早期症状多样、隐匿,易被忽视。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指出,5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结肠癌史或慢性肠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若出现排便异常、便血、体重下降等表现,应迅速就诊明确诊断。专家强调,通过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及采用免疫重建细胞治疗等多模式联合策略,可有效延缓肿瘤进展,提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