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绝经这一过渡阶段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出现在40至55岁之间的人群,尤以城市女性为多,心理与生活压力是诱因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对该病重视程度高,建立了完善的干预机制。在东南亚地区,如中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女性人群发病率逐年增长,但因认知不足导致诊治延迟,危害身心健康。
1. 情绪不稳定
女性情绪波动明显,常表现为焦虑、易怒、沮丧,部分人出现轻度抑郁,严重时可能影响家庭关系与社交行为。
2. 月经紊乱
表现为周期不规律、经期延长或缩短、经血量变化大,甚至出现闭经,是进入更年期的重要信号。
3. 睡眠障碍
很多女性会出现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情况,长期缺眠可导致认知下降与免疫功能减弱。
4. 潮热盗汗
突发性热感从胸部上涌至面部,伴有出汗,尤其在夜间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5. 记忆力下降
常表现为注意力难集中、健忘、工作效率下降,影响日常生活与职业发展。
6. 心血管不适
部分女性会出现心悸、心率不齐、血压波动等症状,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快速变化。
7. 骨密度减少
长期激素水平降低可导致骨质疏松,表现为腰背酸痛、身高变矮,甚至易骨折。
8. 皮肤黯淡与干燥
雌激素减少使皮肤变薄,弹性下降,伴有瘙痒或干裂,外观变化影响自信心。
9. 性欲下降
阴道干涩、性交不适,性欲显著下降,是围绝经期中常被忽视的隐性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如不及时识别和干预,会持续恶化并引发其他慢性病。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提醒女性朋友,应关注自我身体变化,及早进行多学科干预,以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