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根据组织类型,主要为腺癌,可向淋巴结、肝脏、胰腺等转移。其发生机制复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结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胃癌在亚洲地区尤为高发,尤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居全球前列。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菲律宾等由于饮食习惯和筛查不足,发病率亦居高不下。胃癌晚期常引发胃出血、消瘦、恶病质等,严重影响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I期:局限性肿瘤,症状不典型
肿瘤仅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扩散。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偶有轻度消化不良、腹胀或胃部不适。此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5%-90%。
II期:肿瘤浸润,症状开始显现
癌细胞已浸润胃壁肌层,并可能波及1-2组区域淋巴结。患者会出现早饱、隐痛、轻度体重下降等表现。通过外科切除联合辅助化疗,5年生存率为55%-70%。
III期:区域性转移,临床症状明显
肿瘤穿透胃壁并累及多组淋巴结,或邻近器官如胰腺、结肠等。此期常有明显的食欲下降、持续腹胀或间歇出血,部分出现贫血。积极治疗下,5年生存率约30%-45%。
IV期:远处转移,治疗以控制为主
癌细胞已转移至肝、肺、腹膜等远处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如剧烈疼痛、黑便、黄疸等,生命质量严重下降。治疗多采用免疫重建细胞治疗联合靶向或姑息化疗,5年生存率小于10%。
1. 上腹不适或隐痛
这是最早期、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餐后饱胀、上腹部闷痛或隐隐作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初期不严重,常被患者误认为“胃炎”或“消化不良”而忽视。
2. 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
随着肿瘤影响胃功能,患者出现食欲明显减退,尤其对荤腥类食物产生厌恶。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常超过5公斤,且持续性加重,提示病情恶化。
3. 恶心与呕吐
胃癌患者常因幽门部狭窄或肿瘤压迫而产生恶心感,严重时伴有呕吐,内容物为胃内容物或宿食。呕吐缓解后症状可能暂时减轻,但复发频繁,需引起警惕。
4. 黑便与消化道出血
肿瘤糜烂破裂易导致胃出血,表现在大便颜色变黑(柏油样便)、大便隐血阳性,或呕吐出咖啡色物质。出血量大时患者会头晕、心悸,甚至休克。
5. 贫血与面色苍白
慢性失血与营养摄入不足,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劳,女性患者尤为明显。贫血往往提示胃癌已发展至中晚期。
6. 早饱感与消化不良
患者进食后即出现饱胀感,即使摄入少量食物也感到胃部不适。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嗳气、反酸,常被误诊为“功能性胃肠病”,导致延误病情。
7. 食管反流与烧心
特别是胃贲门部癌症患者,常出现胃酸返流至食管引发烧心、咽部异物感等不适症状。症状可在平卧或进食后加重,需通过胃镜确诊。
8. 腹部肿块
晚期胃癌患者可能在上腹部触及包块,多为硬实、不活动的肿瘤组织,伴有持续疼痛或压痛,是肿瘤局部扩展的重要信号。
9. 胃出口梗阻
肿瘤阻塞胃幽门时,患者出现严重恶心呕吐,尤其在进食后不久即反复呕吐。呕吐内容常为前一餐残余食物,是进展性病变表现。
10. 全身衰弱与恶病质
胃癌进入晚期后,肿瘤释放毒素、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身体极度虚弱、四肢消瘦、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出现典型的恶病质表现。
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极易被患者忽视,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提醒,凡出现持续上腹不适、黑便、体重明显下降者,应尽快进行胃镜检查及相关肿瘤指标评估。通过早筛查、早治疗及结合免疫重建细胞治疗等先进手段,可有效提高生存率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