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一种起源于结肠或直肠粘膜的恶性肿瘤,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癌细胞可能侵入肠壁深层,甚至转移至肝、肺等远处器官,导致预后不良。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是发现早期病变、指导治疗的重要基础。临床上常采用多种检查手段结合,综合判断病情。
1. 肠镜检查
肠镜是大肠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医生可直接观察肠腔内病变,发现息肉或肿瘤,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诊断。肠镜不仅能发现早期癌变,还能通过切除息肉预防癌症发展。
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超声内镜对评估肿瘤范围和淋巴结转移非常重要。CT扫描能够显示肠壁增厚及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MRI则在直肠癌分期中具有优势。PET-CT可帮助判断远处转移。
3. 血液标志物检测
血液中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升高,提示肿瘤活跃度,但单独检测敏感性有限,通常结合其他检查使用。
5. 分子诊断技术
近年来,基因检测和分子标志物在大肠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逐渐应用,帮助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6. 活检和病理检查
活检组织的病理学分析是确诊大肠癌的最终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癌细胞形态,判断癌症类型及分级,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大肠癌早期诊断依赖多种手段综合应用。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强调,定期肠镜筛查和及时诊断是提升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