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胆道系统肿瘤,早期由于症状隐匿,常常被误诊为肝病或胆囊炎。若未及时确诊并处理,病灶将逐步侵犯肝脏、胆囊、淋巴等结构,失去外科治疗机会。诊断的关键在于尽早识别、精准定位病变并明确其分期,从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 影像学检查是基础
影像学技术是胆管癌诊断的第一道关口。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胆道扩张或肿块影,但分辨能力有限。增强CT与MRI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胆道受压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其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无创显示整个胆道系统,是目前胆管病变评估的推荐方法之一。
2. 内镜下评估与取样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不仅能明确胆道狭窄位置,还可进行刷片或活检,获取肿瘤组织。对于肝门部或肝外胆管肿瘤,必要时联合使用经皮胆道镜(PTC)进一步操作。组织学证据是确诊胆管癌的重要依据。
3. 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中的CA19-9、CEA、AFP等肿瘤标志物在胆管癌中虽非特异,但可作为辅助判断工具。CA19-9升高常见于胆道肿瘤,若水平持续上升,提示可能存在恶性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可能在良性胆道梗阻中也会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4. 病灶定位与分期评估
为了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明确肿瘤的部位(肝内型、肝门型、远端型)及TNM分期至关重要。PET-CT在评估肿瘤活性及全身转移方面具有优势。分期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能否手术、是否可行介入治疗或需系统性治疗。
5. 胆道刷检与细胞学分析
对于不能获取组织活检的患者,刷检后的细胞学分析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细胞形态学改变、核分裂象增多等特征,有助于判断是否为胆管癌。部分医院还会进行分子病理检测,如IDH1、FGFR2突变,协助治疗决策。
胆管癌的确诊需要多种手段的配合使用,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准确定位。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提醒,高危人群出现黄疸、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行影像及血清检查,必要时进行内镜活检,避免因延误诊断错失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