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难治性疾病康复 > 免疫重建 >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诊断

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尤其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女性中更为高发。若在早期未被及时发现并处理,肿瘤可能迅速侵及肌层、宫颈、淋巴结甚至远处器官。临床主要依赖超声、内膜取样和病理检查确诊,辅助以MRI和肿瘤标志物判断病情分期。

诊断依据

1. 经阴道超声检查(首选初筛方式)
经阴道超声是筛查子宫内膜癌的第一步。其可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是否有异常回声。当绝经后女性内膜厚度超过5mm时,应高度怀疑内膜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2. 子宫内膜取样(诊断核心)
进行内膜吸取术(Pipelle取样)或刮宫术获取组织,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组织送检后病理分析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化等级,是决定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

3. 宫腔镜检查(直视下定位病灶)
宫腔镜能够直接观察宫腔内膜病变,并引导取样,尤其适合不规则或局灶性病变的患者。其精确性高,可辅助评估病灶范围及与宫颈管关系,有助于术前评估。

4. 磁共振成像MRI(判断浸润程度)
MRI在术前评估中尤为关键,能精确判断肿瘤是否浸润子宫肌层、宫颈或邻近器官,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分期诊断的重要依据。肌层浸润深度直接影响术式选择和预后。

5. CT扫描(辅助评估转移)
CT主要用于观察盆腔及腹部是否有肿大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对于晚期或高度疑似转移的病例,可提供胸腹盆部全景影像,有助于综合判断病情。

6. 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判断病情)
如CA125、HE4等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可升高,尽管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但在术后监测复发、判断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参考意义,亦可作为高危患者筛查辅助手段。

7. 基因检测与分子分型(精准医学辅助)
部分机构已开展对子宫内膜癌进行POLE突变、p53状态等分子分型分析,用以指导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基因分型有助于识别预后较好或较差亚型,是未来发展趋势。

8. 分期系统(FIGO分期)
确诊后必须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对肿瘤进行分期,从I期至IV期,反映肿瘤侵袭范围及转移程度。分期决定治疗方式,I期通常可手术根治,而III-IV期则需多模式治疗。

9. 多学科会诊MDT(制定综合方案)
确诊后应邀请妇科肿瘤、影像、病理、放疗、细胞治疗等多领域专家联合评估。通过MDT会议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适用于高危类型或疑难病情,有利于改善治疗效果。

结语

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提示:子宫内膜癌如能早期发现,其治愈率可达较高水平。女性一旦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应及早就医,配合影像与组织学等多项检查。及时诊断可为免疫重建细胞治疗等新疗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