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长期由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或脂肪肝发展而来。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被忽视。若未能及时确诊并干预,病情将迅速恶化,出现腹水、黄疸、肝性脑病甚至肝癌。
1. 临床症状识别.
肝硬化患者常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胀等表现。晚期可见腹水、下肢水肿、皮肤瘀点、蜘蛛痣等特征性体征,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提示价值。
2. 肝功能化验.
血液生化指标如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是评估肝功能的核心。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白蛋白降低和凝血异常则预示肝功能减退。
3.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CT、MRI等可显示肝脏体积缩小、表面结节、脾肿大和腹水,有助于判断肝硬化程度和有无并发门脉高压、静脉曲张等。
4. 肝硬度测定.
通过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等无创方法测定肝硬度,是当前较为广泛应用的技术,能有效区分纤维化程度,监测疾病进展。
5. 血清学指标.
如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等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可作为判断肝硬化早期的重要参考,适合初筛和随访。
6. 上消化道镜检查.
用于明确门脉高压是否已造成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是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手段,也常用于病情分期。
7. 肝穿刺活检.
虽然属有创检查,但在疑难病例或不典型表现中,仍是确认肝纤维化程度和排除其他肝病的“金标准”,对诊断和分型具有关键意义。
8. AFP与肝癌筛查.
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升高。定期检查甲胎蛋白(AFP)与B超,可早期发现潜在恶变,避免漏诊。
9. 干细胞治疗前评估.
在计划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需全面评估肝功能状态、炎症活动性与纤维化程度,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并排除禁忌症。
肝硬化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指出,准确诊断可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通过规范检查手段与科学判断,结合干细胞等先进疗法,将为患者带来更长远的生存希望与生活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