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影响淋巴结、脾脏、骨髓及其他淋巴器官。全球范围内,美国、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发病率较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人数多于霍奇金淋巴瘤,男性略多于女性。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与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有关。淋巴瘤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显著,若未及时治疗,病情可迅速恶化。
在东南亚地区,淋巴瘤的发病与EB病毒等感染密切相关,特别是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罹患。该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新兴的免疫重建细胞治疗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
I期:局限单区淋巴结受累
肿瘤限于单一区域淋巴结或单个器官,症状较轻微。此阶段治疗效果较好,5年生存率约80%-90%。
II期:同侧多区淋巴结受累
肿瘤累及同侧多个淋巴结区,可能伴有局部症状。治疗难度加大,5年生存率约60%-75%。
III期:双侧多区淋巴结受累
肿瘤影响身体两侧多个淋巴结区,伴有脾脏受累。患者症状明显,5年生存率降至40%-60%。
IV期:广泛器官浸润
肿瘤侵犯骨髓、肝脏及其他远处器官,表现严重,5年生存率低于30%。综合治疗及免疫重建细胞治疗为主要手段。
1. 淋巴结肿大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最常见的初期症状,常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肿块坚实且逐渐增大。
2. 全身发热及盗汗
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和夜间盗汗是淋巴瘤的典型B症状,反映机体免疫反应异常。
3. 体重迅速下降
患者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提示病情进展,伴有乏力感。
4. 疲劳和虚弱
持续的全身疲劳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表现为精神不振和体力下降。
5. 呼吸系统症状
胸部淋巴结肿大可导致气促、咳嗽及胸痛,严重时影响呼吸功能。
6. 腹痛与腹胀
腹部淋巴结或脾脏肿大造成腹部不适和胀痛感。
7. 皮肤瘙痒
部分患者伴有全身性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8. 出血倾向
因骨髓受累引起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淤斑及鼻出血等表现。
淋巴瘤作为一种复杂且严重的恶性肿瘤,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指出,结合现代免疫重建细胞治疗和综合多学科治疗策略,有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需提高警觉,早发现早治疗,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