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诊断

胰腺癌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由于胰腺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被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若不及时发现并干预,癌细胞可迅速侵犯邻近器官或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影响预后。当前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组织病理及基因检测等方式综合判断。

诊断依据

1. 体征与临床表现评估
早期胰腺癌往往缺乏明显症状,但随着肿瘤增大,患者可能出现持续腹痛、黄疸、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表现。部分位于胰头部的肿瘤可引起胆道梗阻而导致皮肤及巩膜黄染。临床医生需警惕这些非特异性症状,结合个人与家族病史,作为初筛线索。

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CA19-9是目前胰腺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虽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有一定限制,但对疾病监测与疗效评估有较高参考价值。CEA(癌胚抗原)亦可能升高。需注意CA19-9在胆管炎、胆结石等良性疾病中也会异常升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3. 超声、CT与MRI影像检查
腹部超声为初步筛查手段,适用于评估胆道扩张或大体积肿块。增强CT是评估胰腺结构、肿瘤范围及有无转移的重要方法。MRI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优于CT,尤其是MRCP技术在胰胆系统病变中更具诊断价值。二者结合使用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4. 内镜超声(EUS)+穿刺活检
EUS能近距离观察胰腺病灶,并引导进行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取得细胞或组织标本以进行病理学诊断。这一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低创伤性,被广泛用于难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组织的患者。

5. PET-CT评估全身病灶
在部分患者中,PET-CT可揭示微小转移病灶,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治疗策略选择。其通过检测葡萄糖代谢活性,判断肿瘤活动性和广泛性。适用于术前评估或疗效随访,但不作为胰腺癌的首选初筛工具。

6. 组织病理与分子诊断
通过获取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分析可确认腺癌类型、分化程度及生物学特征。近年来,通过基因检测(如KRAS、TP53突变)能进一步了解肿瘤进展机制,部分突变基因与靶向或免疫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7. 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确诊胰腺癌后,需由肿瘤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内科及免疫治疗专家组成的MDT团队评估,决定是否手术、放化疗方案及是否联合免疫重建细胞治疗,为患者制定最个体化的治疗路径。

结语

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提醒:胰腺癌的诊断需要高度警觉与多学科协作。一旦出现上腹不适、黄疸等可疑症状,应尽快接受规范评估。借助高分辨率影像、病理活检及免疫细胞等手段的配合,有助于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与治疗机会。

  • 上一种癌症类型信息:卵巢癌
  • 下一种癌症类型信息: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