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难治性疾病康复 > 神经重建 >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影响肌张力、姿势和/或运动的终生运动功能障碍。 这类疾病是由胎儿或婴儿脑发育受损所致。

尽管脑瘫本身不是神经变性疾病,但随着患儿生长、CNS发育到成年阶段,临床表现可能逐渐改变。 运动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功能性能力和活动受限,严重程度不一。

主要的运动症状往往伴有多种其他症状,包括感觉或知觉改变、智力障碍、沟通和行为困难、癫痫发作和肌肉骨骼并发症。它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

全球及各国患病人数

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活产婴儿中小儿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至5%。在发达国家,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2‰至3‰,亚太地区国家约为1‰至2.5‰。美国每年估计有25,000例新发脑瘫病例,全国脑瘫患者不少于40万。在中国,0至6岁儿童的脑瘫患病率为1.8%至4%,并以每年约46,000例的速度递增。

主要危害

小儿脑瘫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 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可能出现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无法抓握物品、行走,甚至无法翻身、坐起、站立,以及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② 智力障碍:约25%至80%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影响学习和认知能力。

③ 癫痫:约25%至50%的患儿合并癫痫,需长期管理。

④ 感官障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视力、听力和语言障碍,影响日常交流。

⑤ 骨骼和关节畸形:长期的肌肉张力异常可能导致关节挛缩、肢体变形等骨骼问题。

新兴治疗方法:

以干细胞疗法为核心的神经重建方案是继传统治疗后最有潜力的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通过神经修复与脑可塑性增强,为改善运动、认知及神经功能提供了潜在突破。

传统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治愈小儿脑瘫的方法,但多种治疗手段可改善患儿的功能和生活质量,主要包括:

①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旨在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技能和交流能力。

② 药物治疗:使用肌肉松弛剂等药物,帮助缓解肌肉痉挛和控制癫痫发作。

③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肌肉或骨骼畸形,可能需要通过矫形手术改善功能。

④ 辅助器具:使用矫形器具或助行器,帮助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独立性。

结语

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表示,早期干预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至关重要。在婴幼儿时期,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及时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帮助患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