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脊索的慢性、浸润性肿瘤,好发于30–60岁成年人群,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散发病例。东南亚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与泰国同样出现此病。主要对脊柱和神经结构造成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尽早识别治疗。
脊索瘤属于原发性骨肿瘤,起源于胚胎未退化脊索组织。人群主要集中于30–60岁,儿童与老年人中亦可出现。该病无明确地理偏好,欧美发病率相似,东南亚国家数据有限,但仍有报道。其局部侵袭性强,危害神经功能,以腰骶区最常见。
1. 局部疼痛
脊索瘤生长缓慢,首发症状常为隐匿性、持续性腰骶或颈背部疼痛,夜间明显,人体位变化后痛感加剧。此为患者最早主诉,常被误以为机械性痛或退行性疾病。
2. 放射样神经痛
当病灶压迫神经根时,会出现腰骶区域沿坐骨神经或臂丛分布的放射痛,表现为电击样疼痛伴麻木、针刺感,有时延伸至下肢或上肢。
4. 运动功能障碍
若肿瘤进一步压迫脊髓或马尾,可引起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表现为肌力下降、反射减弱。晚期常见步态不稳,卧床时间增加,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5. 感觉异常与共济受损
患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温差痛觉下降,严重者对触觉亦无明显感应。此外,有些肿瘤侵犯脊髓灰质,导致精细运动与位置觉障碍,使动作不协调。
6.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晚期脊索瘤常累及骶段神经,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例如尿潴留、尿失禁或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心理状态。
脊索瘤虽起病隐匿,但随着病灶体积增大,其局部疼痛、神经压迫症状逐渐突显,提示不可掉以轻心,及早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神经评估是关键。
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提醒,若出现持续性腰骶部疼痛或神经症状,切勿将其归为普通骨关节疾病,应及时进行影像评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减少神经损害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