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概述

脊索瘤是一种来自胚胎脊索组织的原发性骨肿瘤,常见于脊柱末段,对局部结构造成破坏,并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年轻至中年患者可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或神经压迫症状。

全球各国的患病情况

该病年发病率极低,全球约0.1–0.8/百万人。美国、欧洲及日本统计覆盖较为完整,东南亚国家如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也有零星病例,但因收治中心集中,数据欠全面。

主要危害

1. 局部骨结构破坏
脊索瘤生长缓慢,但具侵袭性,可破坏椎体和周围韧带,导致脊柱不稳定,甚至脊柱变形和压迫脊髓。

2. 神经功能损害
当肿瘤侵犯神经根或脊髓时,会出现麻木、肌力减退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神经症状。

3. 难以完全切除
该肿瘤边界不清晰,易残留残余,复发率高,反复手术累及风险提升。

4. 治疗手段受限
传统放疗耐受度差,化疗无标准方案,患者治疗依赖综合团队配合,包括外科、放疗与新兴免疫疗法。

 

治疗方法

1. 免疫重建细胞治疗
免疫重建细胞治疗是通过提取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如CAR-T或NK细胞)进行体外扩增与工程化改造,再回输体内以增强抗瘤效应的治疗方式。它针对脊索瘤中微小残留或潜伏病灶具有显著优选,激活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恶性细胞,有望减少复发风险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方法结合精准靶向与免疫激活作用,是当前研究热点。

2. 手术切除
微创切除借助显微镜或机器人辅助,能精准切除病灶,减少组织损伤与出血,同时缩短恢复时间。常见方法包括经后根孔椎板镜下切除和机器人辅助硬膜外清扫。相比传统开颅/开放式切除,微创具优势但对技术依赖较高。

3. 放射治疗
采用立体定向放疗(SBRT)或质子/重离子治疗,能集中高剂量辐射于病灶,减少对周围脊髓和神经的影响。适合作为术后辅助或无法手术的病例。疗效稳定,但需设备与专业支持。

4. 化疗及靶向治疗
虽然传统化疗对脊索瘤效果有限,但针对VEGFR、PDGFR通路的多靶点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显示出控制病灶增长的潜力。化疗多用作姑息治疗,靶向治疗为未来方向。

结论

脊索瘤虽为罕见肿瘤,但因局部侵袭严重、治疗难度高且易复发,需多学科协作治疗。免疫重建细胞治疗作为新兴疗法展现广阔前景。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建议患者选择综合方案,确保病灶最大程度清除并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