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是指发生于女性外阴结构(如大/小阴唇、阴蒂及会阴区域)的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常见于50岁以上女性,早期病灶局限但侵袭力随发展加强,可能扩散到淋巴结或邻近结构,需综合治疗。
外阴癌在发达国家年发病率约1–2/10万,欧洲和北美较为常见。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和越南发病率略高,或与HPV感染和卫生条件有关,但整体发病率仍属低发肿瘤。
1. 局部破坏与疼痛:外阴癌可在外阴形成肿块或溃疡,导致出血、渗液和持续性疼痛,影响日常坐立。
2. 淋巴转移风险:多数为鳞癌,易累及腹股沟淋巴结,出现局部肿大或疼痛,预后明显恶化。
3. 心理社会影响:外阴部位私密敏感,病变使患者产生羞耻、自卑和焦虑,影响性生活与人际关系。
4. 治疗难度升级:肿瘤如定位不清或复发,手术范围扩大可能影响阴部功能和结构完整性。
1. 免疫重建细胞治疗
免疫重建细胞治疗通过体外扩增并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如CAR-T、CIK等),增强机体对外阴癌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能力。它可用于术后辅助或复发患者减少残留病灶,通过激活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提高长期控制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2. 手术切除
手术是外阴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切除术、广泛切除术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同时尽可能保留外阴的功能和外观。
3. 放疗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联合使用。放疗可以用于外阴癌的术前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
4. 化疗
化疗是通过静脉输注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疗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全身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包括肿瘤组织。
5. 化疗及靶向治疗
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患者,铂类药物联合紫杉类是常规方案。研究中靶向EGFR或PI3K通路的新药也在探索中。
外阴癌虽为低发癌种,但会显著影响生理与心理健康。及时诊断与综合治疗十分关键。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表示,结合免疫重建细胞治疗、手术、放疗等多手段,可最大程度控制病灶、降低复发、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