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癌是一类影响眼球及其周围组织的恶性肿瘤,种类包括葡萄膜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眶肿瘤等。该病发展较隐匿,早期易与常见眼病混淆,一旦延误诊断,不仅会导致永久性失明,还可能扩散至大脑、肝脏等部位,危及生命。及时明确病变性质和范围,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升生存质量。
1. 视力与裂隙灯检查
初步检查通常由眼科医生进行,通过视力检测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前段组织情况,可发现虹膜异样、前房异常液体等早期迹象。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瞳孔扩大后检查眼底,可见深色肿块或视网膜隆起。
2. 眼底镜与OCT成像
眼底镜用于直接观察视网膜和视盘,有助于发现肿瘤位置和边界。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对视网膜、脉络膜进行层层扫描,清晰呈现肿块形态、厚度和渗出情况,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筛查的重要工具。
2. B超检查与A超测量
超声检查适用于不透明眼球或无法行直接观察的情况。B超可描绘眼内结构异常,判断肿瘤是否造成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出血。A超则用于测量肿块密度、回声强度,帮助判断肿瘤性质,如恶性程度。
3. CT与MRI扫描
当怀疑肿瘤已侵及眼眶、视神经或颅内结构时,CT扫描能显示骨质破坏或钙化区域,适合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评估;MRI更适合观察软组织侵犯,能够判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尤为关键。
3. 组织活检与细胞学分析
对于可达区域如结膜或泪腺肿块,可通过活检提取组织送病理学分析,以明确肿瘤种类和分化程度。眼内肿瘤活检风险较高,但在必要时可采用玻璃体穿刺或细针吸取技术进行细胞学分析。此步骤是确诊恶性肿瘤的“金标准”。
4. 分子检测与遗传分析
在儿童眼癌中,尤其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RB1基因检测能辅助确诊并评估家族遗传风险;成人患者若考虑靶向治疗,分子检测有助于寻找可靶向的突变,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5. 全身筛查以判断转移
如眼癌已有局部进展,需配合肝脏超声、骨扫描、胸腹CT等全身检查,以排查远处转移灶。葡萄膜黑色素瘤倾向转移至肝,需重点监测。
联合生命国际医学中心专家指出,眼癌诊断需整合眼科视诊、影像技术、组织活检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手段。只有早发现、早确诊,才能为后续免疫重建细胞治疗及其他治疗方式赢得宝贵时机,有效提高眼球保留率与患者生存预后。